二維和三維(2D/3D)異質(zhì)結(jié)已廣泛用于改善正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然而,鈣鈦礦表面的2D配體(如苯乙銨(PEA+))的電子阻擋性質(zhì)不利于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鑒于此,2024年10月1日沖繩科學技術(shù)大學Luis K. Ono&北京交通大學徐征&上海交通大學戚亞冰于EES刊發(fā)揭示苯乙銨誘導的鈣鈦礦表面二維相與反式寬帶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之間的關(guān)系的研究成果,通過隨后的退火工藝消除鈣鈦礦表面的2D相來提高器件性能。消除2D相后,剩余的PEA+形成偶極層,導致鈣鈦礦和電子傳輸層之間具有出色的能級對齊。結(jié)果表明,1.67 eV 寬帶隙三陽離子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zhuǎn)換效率提高至20.61%,短路電流密度達到20.05 mA/cm2,填充因子達到81.57%,開路電壓由1.20 V 提高到1.26 V,開路電壓損失為410 mV,是寬帶隙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最低的開壓損失之一。
主辦單位:遼寧優(yōu)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遼ICP備2023003043號